当人类摆脱山洞学着用树木修建挡风遮雨住所的时候,木屋就伴随人类社会时代发展而不断升级。在历史演变中,因为地区不同,木结构建筑慢慢转变成两种房屋结构。一种采用砖块石头为主导的砖木结构建筑,主要表现为欧洲地区的古城堡和基督教堂;另一种采用自然原木为主导的纯木结构建筑,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宫殿楼阁,故宫为主要代表。
在现代的工业化来到以前,这两种建筑类别在不同的地区和社会中不断完善,基本上体现了不同修建工艺的完美。大家暂且暂时的将古城堡和基督教堂不说 ,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色和抗震性 。
地震后屹立不倒的木结构建筑
在08年四川大地震中,青城山都江堰,周边有很多木结构房屋,在震后的实地调查中大家看到,几乎无一倒塌,在其中一幢总建筑面积约两百平米的木制别墅中,底部裂痕有6处,二层的裂痕有2处,但并不会影响到建筑安全性能和正常情况下使用。木结构房屋也许会略微形变而决不会倒塌。即便在很大的地震灾害下,木结构房屋被总体移动了数米或地震使其抛离了基础,但仍然完好无损。由此证明了木结构房屋在各种各样恶劣的负荷环境下,其结构的抗地震灾害可靠性和结构的完整性。
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博导王教授在接受小雨木屋公司专访时介紹,中国古时候木结构建筑有很多都经过了数百上千年,依然巍然屹立。比如说坐落于天津市蓟县盘山脚边的独乐寺,兴建于唐朝,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复建于辽代。自复建之后千余年来,独乐寺曾经过了二十八次地震灾害,这其中清康熙十八年(1679年)三河、平谷出现8级以上的强震,蓟县城里官民房子全都坍塌,仅有观音阁不倒。1976年唐山地震,观音阁及山门的立柱稍有晃动,但整体大木架构安然无事。再有坐落于山西应县城西北部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,始建辽清宁二年(1056年)。据史籍记述,在木塔完工两百多年时,本地曾出现过6.5级地震灾害,余震维持7天,木塔附近的房子全都坍塌,仅有木塔屹立不倒。上世纪初侵华战争的过程中,木塔曾被两百多发炮弹打中,除弄断了二根立柱外,别无损伤。
2009年,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开展了一次木结构抗震性试验。他们在一座试验工作台上修建了一座7层高的木结构,随后制造一次等同于地震震级7.5级的人造地震灾害,震动维持了四十秒左右。试验数据显示,木结构对剧烈地震灾害有较高的耐受力。
自然原木以柔制刚
木结构建筑为什么有这般独特的抗震性特性呢?中科院院士教授、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所长谢礼立在接受《北京科技报》新闻记者专访时提出,木结构有着一定的抗震性,特性关键是由其材质影响的。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大多数用自然原木,自然原木实际上材质过软,比砖块石头水泥混凝土和钢材有更强的柔韧度,这就使自然原木能够经受更大的变形。另外,自然原木通常相对比较轻,整体古建筑的重量就比砖混结构和钢架结构的古建筑要轻得多。这些都有助于抗震性。